党建品牌创建要谨防“捡芝麻丢西瓜”

2019-05-20 11:18:26   编辑:bianji1   访问:

【内容导读】 近年来,各地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如火如荼,积极打造党建品牌,引领推动中心工作发展。但是,一些基层党组织看到其他地区品牌创建得风生水起、有声有色,就盲目“跟风”,热衷搞“党建+”和“党建工程”,甚至将一些常规基础性工作也冠以“工程”的名号,导致党建“工程”起初热热闹闹,结果不了了之。
近年来,各地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如火如荼,积极打造党建品牌,引领推动中心工作发展。但是,一些基层党组织看到其他地区品牌创建得风生水起、有声有色,就盲目“跟风”,热衷搞“党建+”和“党建工程”,甚至将一些常规基础性工作也冠以“工程”的名号,导致党建“工程”起初热热闹闹,结果不了了之。创建党建品牌只是手段,引领推动党建工作全面进步、全面过硬才是目的。这些党建“工程”看似高大上,实则舍本逐末,捡了芝麻、丢了西瓜,是炒概念、轻内涵的形式主义的表现。

“品牌”一词起源于西班牙。当地的游牧民族为便于交换,用烙铁在牲畜身上打上区别于他人牲畜的印记。“品牌”即“烙印”,是区别于“他物”的标识。后来逐渐被企业广泛运用,用固定的标识持久地代表企业形象和产品价值,即企业品牌。显而易见,品牌不只是一个概念,而是一种持久的价值体系。

随着“品牌”的广泛应用,品牌效应日益凸显,品牌创建如火如荼,党建工作也不例外。但是,一些地方忽视了党建“品牌”创建和企业品牌打造的不同。企业打造品牌,目的是给企业和产品“印上鲜明的烙印”,防止别的企业“复制”,形成企业特有的“持久的价值体系”。创建党建品牌,目的是发挥品牌示范引领效应,要突出易操作、可复制、能推广的特性,以品牌这枝“红杏”统揽全局、提纲挈领,推动党建工作常抓常新、“满园春色”。

因此,党建品牌创建必须去概念化、去抽象化,凸显规范化、载体化、现场化、可视化。规范化是品牌创建的“基石”,不以规范化为基础的品牌只会是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。在“规范”基础上,找准理论与实践、成功经验与地方特色的结合点,抓细抓实创建载体,党建品牌才能实现规范化、载体化、特色化、可复制化的有机融合,才能形成“一种持久的价值体系”,党建品牌才能发挥示范引领效应,党建工作才能发挥应有的感染力、号召力和凝聚力。

创建党建品牌,要在做好基础性工作、凸显规范化的同时,关键要把握特色亮点现场化、经验做法可复制化,而不是将一些常规工作简单地用“党建+”和“工程”进行“包装”。这种概念化的党建品牌只能是“换汤不换药”、“新瓶装旧酒”。这种所谓的党建“品牌”终究因缺乏感染力、生命力而“昙花一现”。

不可否认的是,适当的“包装”会给特色亮点工作刻上鲜明的“烙印”。但是,通过品牌示范引领党建工作全域提升、促进党建“满园春色”才是落脚点。也惟其如此,“烙印”才会历久弥新,党建品牌才会保持长久的感染力、生命力。因此,党建品牌创建要突出便捷性和操作性,既要“接天线”,也要“接地气”。坚持群众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,不求与上级交办规定动作“严丝合缝”,但求务实管用。只有通过干部和群众“听得懂、看得明”、喜闻乐见的形式,触动基层党员、群众的“期望点”和“兴奋点”,才能增强品牌的吸引力与号召力,党建品牌才能深入人心。

万丈高楼平地起。创建党建品牌树立标杆固然重要,但务本务实、强基固本,构建和谐均衡的党建生态才是“硬道理”。党建品牌既不可标新立异,动辄以“工程”冠名,也不能闭门造车、坐井观天。关键要打好“结合牌”,善用“拿来主义”和“他山之石”。倘若忽视基础工作和地方实际,一门心思求创新,绞尽脑汁“设计”载体,品牌这枝“红杏”就会“水土不服”、不接地气,终将在“孤芳自赏”中凋零。党建工作就会误入重面子轻里子、重形式轻内容的形式主义“歧途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