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层党建如何接地气?
2018-04-18 16:33:45 编辑:zhuli 访问:
接地气,是一个有点玄妙、但又很实在的词。看不见,摸不着,没有明确的定义,但在评价体系中,却经常用到。比如:
你这个人不接地气!
你这个方案好,很接地气!
接地气,有点像书生气的反义词。它是站在基层的立场思考,用群众的语言讲话,尊重基层的传统和习惯,创造性地落实上级部署、解决基层难题,能够得到老百姓接受和喜欢。
基层党建要接地气,这既是上级的要求,也是基层的呼唤。
但如何接地气呢?有三个方法。
一是转化。
很多优秀的老党务,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做着转化工作将上级党组织的部署、文件、规定、要求,转化成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来讲,转化成符合基层实际的办法来做,转化成能引发大家积极性的活动来开展,转化成恰当的时机来推进。
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出台的文件和要求,很多时候是宏观的,相当一部分是原则性要求,不可能一刀切、太具体。
拿出符合基层实际的创新性措施和办法,将上级的原则要求,细化成具体的既符合上级精神、又适合基层实际,并能够在基层顺利推行的举措,这是基层党务人员需要认真做的功课,是衡量基层党务人员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,也是上级党组织提倡和乐于见到的。
比如,开展两学一做,简单将上级文件转发是一种做法,而结合单位的实际,设计出能够解决问题、能够发挥作用、能够激发积极性的活动载体,也是一种做法,是一种更好的做法,是接地气的做法。
新疆一家牧业医院,以优秀党员吾哈斯为标杆,设立“吾哈斯服务岗,定期举办吾哈斯论坛,让党员学有榜样,做有示范。同时,要求党员做到三个看齐向先进典型看齐,向业务工作看齐,向先锋行动看齐。
这个活动,既结合了单位特点,树立了身边的榜样,又有具体的工作要求,实实在在,不虚不空,大家很喜欢。
神华羊场湾煤矿综采一队党支部,坚持上安全党课。每次党课安排1-2名党员走上讲台,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正反两方面案例,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感,每次都使大家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。
这个活动,很好地将党性教育具体化。基层党员的党性,很多时候具体表现在如何对待工作、对待纪律等方面。煤矿生产,安全第一。遵守安全生产规定,就是党性的具体表现。
好的基层党建,受到领导和群众欢迎的党建,都是巧妙转化的成果。
所以说,转化能力,是基层党务人员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。转化水平的高低,考验功力,也决定接地气的效果。
二是研究。
一位基层党员曾告诉我,他们党支部为了应付上级检查,要求党员的学习笔记,每年记录不少于200页,并以字迹是否工整,页数是否足够来评定党员。
三会一课时,支部书记往往将学习内容一布置,然后让大家自学。三会一课几乎成了抄写课,大家敢怒不敢言。
不接地气的基层党建,不但不能发挥党建应有的作用,还伤害了群众对党建工作的感情。
有一位从事科研的基层党委书记,单位党建工作平时做得有声有色。我发现,他对党建工作,也是用研究的态度在做。
有一次,他拿着笔记本来找我说,习总书记指出,严格党内生活制度,一个是坚持,一个是加强,一个是创新。讲党课时我想引用这句话,但对于到底坚持什么、加强什么、创新什么,不是很清楚,就查了一些资料,列了一些内容,想和你探讨一下。
我拿过来一看,密密麻麻记了好多内容,有网上的资料,有自己的认识,有理论阐释,有对下步如何运用的思考。我暗想这样有背景、有观点、有解读的党课,大家怎么会不愿意听呢?
正是由于去研究如何讲好党课、如何开展好工作,他们的三会一课,从内容到形式,都非常活,也很受欢迎。
党建工作做得好的基层单位,几乎都有这样一位认真负责、用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的党务工作者。
如果说转化是关键,那么研究则是基础。做好基层党建,不能简单地应付、对付,而应认真地去学习、去研究做好工作的方法和途径。
简单地将三会一课与开会学习划等号,只为了完成任务、凑够次数。如此形式化、简单化、枯燥无聊的基层党建,上上下下都觉得没意思、浪费时间。投入时间精力,去思考问题,去借鉴优秀做法,去寻找改进办法,才能让基层党建变得有趣又有效,让党员坐得下、听得进、学得深、记得牢。
三是热爱。
作家刘震云有一次演讲时,曾讲过他一位舅舅刘麻子的故事。
刘麻子是个木匠,做的箱子、柜子,在周围四十里卖得最好。为什么呢?因为别人打一个箱子花三天时间,而他花六天时间。
刘麻子说,花六天时间,也不一定是好木匠。我与别的木匠的区别是,我打心眼里喜欢做木匠。我特别喜欢做木匠活刨出的刨花子的味道。
我当木匠会有恍忽的时候,比如我看到一棵树,如果是松木、柏木、楠木,就会想打个什么样的箱子;如果是棵杨树,杨树是最不成材的,就会想,只能打个小板凳。
做基层党建也是如此,没有打心底里对这份工作的深沉热爱,就做不好这份工作。
如果对党建没有正确、全面的认识,认为这份工作没劲、繁杂,甚至打心底里反感,这样的人做党建,肯定做不好。
如果认为这只是不得不完成的工作、任务和职责,那么,不但自己做得无精打采、没滋拉味,敷衍应付是大概率事件,党建工作也好不到哪儿去。
这是一个消极闭环不愿干对付干不好负面反馈更不愿干。
如果从心底真正热爱这份工作,就会投入地去研究如何做好它,就能找到转化的载体,收到良好的工作效果。
这是一个积极闭环:热爱研究干得好正面反馈更愿意干。
两个闭环,两种态度,结果天壤之别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做好基层党建,研究是基础、转化是关键,热爱则是这一切的催化剂。
有时候,热爱一项事业,并不一定是天生的。改变抵触、冷漠的心态,换一个视角,尝试去了解、去改变,并在一点一点的成就中,增加乐趣,最终也能达到热爱、投入的状态。
米哈里在《心流》中说,真正的幸福,是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,达到忘我状态,并因此得到内心安宁的时刻。
热爱它,既做好工作,又获得幸福,为什么不尝试改变呢?